输尿管结石

版硬膜外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应对白魔让食神也出力吧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yinanzazheng/m/53342.shtml
摘要硬膜外阻滞疗法是临床疼痛诊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对许多疼痛和疼痛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本共识由国内知名疼痛学专家共同编写,主要介绍硬膜外阻滞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疗效评估等内容,旨在帮助疼痛科与麻醉科医生更好地运用硬膜外阻滞疗法。壹硬膜外阻滞疗法与疼痛诊疗疼痛治疗有很多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刺、理疗、微创介入手术和神经阻滞等,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方法,但往往因为给药途径的差别导致疗效及不良反应不同,也因药物不良反应及依从性不佳导致疗效不尽如人意。但在某些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上,硬膜外阻滞疗法具有独特和满意的疗效,在疼痛诊疗中具有适用范围广、缓解疼痛疗效可靠、操作技术成熟等优势。硬膜外阻滞是指在盲探、放射线或超声引导下,将药物注入硬膜外腔扩散浸润到相应神经节段,阻滞背根神经节、相应脊神经或其分支的神经传导通路,以缓解或治疗疼痛。同时也具有抗炎、消肿和粘连松解等作用。Kim等经过荟萃分析后认为连续硬膜外阻滞可缓解带状疱疹疼痛并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局麻药物注入硬膜外腔后可作用于脊神经,如脊神经背支、交通支,阻断疼痛信号传导,降低感觉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降低伤害性放电,抑制中枢敏化的形成。硬膜外阻滞治疗椎间盘突出所致疼痛时可以通过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减少椎管内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降低炎性刺激、抑制根性疼痛。炎性反应的降低可减轻神经根或神经根周围组织的水肿,同时也增加神经根管的空间,从而缓解神经根的压迫起到缓解疼痛作用。贰硬膜外的解剖学特点脊柱是由椎骨(包括24块独立的椎骨,1块骶骨及1块尾骨)、关节及韧带连接结构组成。其中独立的椎骨包括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和8~9块骶尾椎(常融合为一体)。椎间盘牢固连结于相邻椎体间,既坚韧又富有弹性,具有缓冲脊柱承载重量、活动时产生的冲击和震荡。脊柱周围强壮的韧带和肌肉具有稳定脊柱和调节脊柱运动的作用。在脊柱侧面还有相邻上下椎弓根之间的椎间孔,其间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硬膜外穿刺相关的脊椎解剖结构如下。1棘上韧带是附着于各个椎骨棘突尖端的纵行韧带,上起自第7颈椎棘突尖,向下延伸到骶正中嵴,两侧与背部筋膜相延续,前方与棘间韧带相连接。在颈部棘上韧带向后扩展成三角形矢状位的膜状结构,称为项韧带。棘上韧带组织较致密,针尖穿过时阻力较大,该韧带在老年人常出现钙化,硬膜外穿刺时可避开该韧带采用旁正中入路。图1为脊柱的正、侧面观,可清楚显示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黄韧带。

图1脊柱的正、侧面观

注:去除部分椎体的骨皮质、骨松质和脊髓等组织后可清楚看到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黄韧带。

2棘间韧带是连接相邻棘突间的薄片状韧带,位于成对的棘突间肌深面,向前与黄韧带、向后与棘上韧带相连。棘间韧带的纤维向后下倾斜排列,连于上一棘突的基底部与下一棘突的尖端之间。腰部较为发达。3横突间韧带是连接于相邻椎骨横突间的细索状韧带,不同部位的横突间韧带的形态不同。腰部较厚且致密,其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明确,有些甚至为孤立的膜状条带,在最下2个腰椎水平,横突间韧带参与构成髂腰韧带。横突间韧带内下方有腰神经,此韧带增生肥厚可压迫此神经,这也是导致腰腿痛椎管外因素的常见病因之一。4黄韧带是连接相邻椎弓板间的短韧带,由黄色的弹力纤维构成,坚韧且富有弹性,参与构成椎管的后壁。黄韧带上缘附着于上一椎板前面下2/3,下缘附着于下位椎板的上缘和背部。黄韧带前面光滑、凹陷,后中央部与棘间韧带相连,向外至关节突关节内侧缘,其内侧缘构成椎间孔的软组织性后壁。黄韧带组织致密厚实,腰部黄韧带最厚,针穿过时可有落空感,腰段较明显,临床常将此作为穿刺针到达硬膜外腔的重要标志之一。黄韧带受伤后可出现肥厚,导致椎管狭窄。在老年人黄韧带可发生弹性消失和钙盐沉积现象。叁脊神经、脊髓节段与椎骨1脊神经共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脊神经是由前根和后根合成,前根系运动神经,有一部分交感神经;后根系感觉神经。脊髓中间带有副交感神经细胞。故当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后,可以阻滞感觉、运动以及支配内脏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2脊髓节段为每对脊神经附着于的一段脊髓,相对应31对脊神经脊髓共31节段,即颈段8节,胸段12节,腰段5节,骶段5节及尾段1节。在胚胎早期脊髓与脊柱等长,约从胚胎4个月开始脊髓生长慢于脊柱,最终脊髓短于脊柱。脊髓上自枕骨大孔,成人下端为L1椎体下缘水平,新生儿约为L3椎体水平。因此,神经根丝下行一段距离到达相应椎间孔后穿出椎间孔。在成年人脊髓C1~C4脊髓节段与同序数椎体对应;C5~T4节段与上一序数椎体相对应;T5~T8节段与上两个序数椎体相对应;T9~T12节段与上三个序数椎体相对应;L1~L5节段与T10~T11椎体相对应;S1~S5和尾1节段与T12和L1椎体相对应。了解脊髓节段与椎体的对应关系能很好地掌握临床所需阻滞平面的部位(图2)。图2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注:成人C1~C4脊髓节段对应第1~4椎骨。C5~T4脊髓节段,对应同序数的上1个椎体。T5~T8脊髓节段,对应同序数的上2个椎体。T9~T12脊髓节段,对应同序数的上3个椎体。L1~L5节段与T10~T11胸椎椎体相对应。S1~S5和尾1脊髓节段与T12、L1对应。肆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1.1按照病程分类1.1.1急性痛外伤性剧烈疼痛、侵袭性大的手术、伴发于某种治疗的剧痛均成为适应证。即术后痛、外伤痛;输尿管结石、胆道结石、胰腺炎;带状疱疹、急性神经根症;冻伤、雷诺综合征、急性血栓症;栓塞疗法。1.1.2慢性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神经根性疼痛、肋间神经痛等;脊柱源性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神经根粘连等;缺血性疼痛:冻伤、雷诺综合征等;其他: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癌性疼痛等。1.2按照脊神经阻滞部位分类1.2.1高位硬膜外阻滞于C5~T6之间进行穿刺,阻滞颈部及上胸段脊神经,适用于甲状腺、上肢、胸壁部位的疼痛。1.2.2中位硬膜外阻滞穿刺部位在T6~T12之间,常用于腹部疼痛。1.2.3低位硬膜外阻滞穿刺部位在腰部各棘突间隙,常用于下肢及盆腔部疼痛。1.2.4骶管阻滞经骶管裂孔进行穿刺,阻滞骶神经,适用于肛门、会阴部疼痛。2禁忌证2.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脊髓或脊神经根病变,麻醉后有可能长期麻痹,应列为绝对禁忌,对脊髓的慢性或退行性病变、颅内高压患者也应列为禁忌。2.2全身性严重感染,穿刺部位有炎症或者感染者,穿刺有可能使致病菌带入硬膜外间隙引起感染者。2.3高血压患者只要心脏代偿功能良好,高血压本身不构成禁忌,但如果并存冠状动脉病变,则应禁用。如果收缩压在mmHg(1mmHg=0.kPa)以上,舒张压超过mmHg,应慎用或者不用硬膜外阻滞。2.4休克患者应绝对禁忌用硬膜外阻滞。休克处于代偿期,症状并不明显,但在硬膜外阻滞后可能突然出现血压骤降,甚至心脏停搏。2.5低凝状态,近期使用抗凝药物未停用足够长时间者,凝血机制紊乱如血小板计数80×/L,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3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10s。2.6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等不合作者,除非术前已用基础麻醉,一般不采用硬膜外阻滞。2.7局麻药过敏者。2.8缺乏呼吸道管理经验者。伍阻滞药物1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物是硬膜外阻滞的主要药物,常用的酰胺类局麻药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左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以及酯类局麻药普鲁卡因和氯普鲁卡因等。虽然这些药物的化学结构及药效学特征不尽相同,但在神经阻滞疗法中应用的原理则基本一样。主要作用有

阻断痛觉神经的传导,因司痛觉的神经纤维无髓鞘或有薄髓鞘,局麻药很容易阻断其传导起到镇痛作用;

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这种局部或区域性的镇痛作用可切断疼痛所致的肌肉痉挛和疼痛的进一步加剧;

改善循环,阻断交感神经节及周围混合神经内交感神经纤维的功能,使其支配区的血管扩张,供血增加,如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使头、颈、上肢和心脏的血管扩张;腰交感神经节阻滞可使下肢的血管扩张,血流改善;

消炎作用,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同时,能使局部的代谢产物经血液循环带走,减少局部酸性物质集聚,从而起到消炎与镇痛作用。

1.1酰胺类1.1.1利多卡因又名赛罗卡因,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局麻药。相同浓度下与普鲁卡因相比,利多卡因具有起效快,潜伏期短(5~12min)、穿透力强及安全范围较大等特点,同时无局部扩张血管作用及对组织几乎没有刺激性。常用1%~2%溶液,作用持续时间1.5h,成年人一次最大用量为mg,硬膜外颈胸部以1%~1.3%为宜,浓度过高可引起膈肌麻痹,腹部常用浓度为1.5%~2%。1.1.2布比卡因又称麻卡因,属酰胺类局麻药,化学结构与利多卡因相似,局麻作用较利多卡因强、持续时间长。常用浓度为0.5%~0.75%,注药后4~10min起效,15~30min麻醉完全,可维持时间为4~7h。1.1.3左布比卡因为长效局麻药,作为布比卡因的异构体,给药剂量和药代动力学均与布比卡因相似,但心脏毒性小。1.1.4罗哌卡因化学结构类似布比卡因,其阻断痛觉的作用较强,而对运动的作用较弱,作用时间短,对心肌的毒性比布比卡因小,有明显的收缩血管作用。常用浓度为0.5%~0.75%,必要时可达1%,其他同布比卡因。1.2酯类1.2.1普鲁卡因是常用的局麻药之一。对黏膜的穿透力弱。一般不用于表面麻醉,常局部注射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普鲁卡因在血浆中能被酯酶水解,转变为对氨基苯甲酸和二乙氨基乙醇,前者能拮抗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故应避免与磺胺类药物同时应用。用于浸润麻醉,溶液浓度多为0.25%~0.5%,每次用量0.05~0.25g,每小时不可超过1.5g。用于腰麻,1次用量不宜超过0.15g,用5%溶液。用于四肢的局部静脉麻醉,0.5%溶液40~ml。神经传导阻滞时用1%~2%溶液,1次用量不超过1g。1.2.2氯普鲁卡因采用化学修饰方法在普鲁卡因分子中对氨基苯甲酸的2位上,用氯原子取代形成氯普鲁卡因,成为新的局麻药,是酯类短效局麻药,有较强的抗光照、热稳定性和湿稳定性,可持续给药而无快速耐药性。推荐最大安全剂量加入肾上腺素(1∶)时,一次最大剂量为14mg/kg,总剂量不超过mg;不加入肾上腺素时,一次最大剂量为11mg/kg,总剂量不超过mg。2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GCS)为辅助用药,硬膜外注射可消除神经根水肿,抑制前列腺素等炎性致痛物质生成;关节腔注射可减少炎性渗出,减轻关节肿胀,缓解疼痛,对滑膜炎有明显的疗效。当肌内及其他软组织应用时,具有抗炎、缓解或消除疼痛的作用。GCS等药物通过微创介入技术可精准作用于病灶,能迅速降低局部炎性反应、缓解或消除疼痛,所需药物剂量小、全身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好,优于其他途径给药。2.1地塞米松是长效且强效的糖皮质激素,其抗炎强度约为氢化可的松的30倍,作用时间36~54h。它是水溶剂型,起效快,易吸收,对组织刺激小,价格便宜,安全性高,可用于硬膜外腔持续输注。2.2甲泼尼龙单次硬膜外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可使空腹血糖升高。徐阳平和徐对非糖尿病成年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单次应用甲泼尼龙20mg和地塞米松10mg,患者术后空腹血糖均有短暂升高,但仍波动在正常范围内,无需特殊处理。3维生素类药物此类辅助用药,具有增加神经、肌肉、肌腱及韧带等软组织的营养,促进其功能的恢复作用,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4化学类药物气态医用臭氧具有强氧化性,一定浓度的臭氧对人体免疫系统具有激活和调节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机能。臭氧还具有较强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包括:

抑制病变部位前列腺素、缓激肽及致痛复合物的合成与释放;

刺激机体释放内啡肽等物质;

阻断有害信号向丘脑和皮质的传递。硬膜外腔治疗单次注射浓度20μg/ml,体积5~10ml,剂量-μg。

陆阻滞方法1穿刺体位有侧卧位及坐位两种,临床上主要采用侧卧位。2穿刺点的选择根据患者不同治疗或麻醉部位要求可选取不同椎间隙如颈椎、胸椎、腰椎、骶管进针。参考如下体表解剖标志:

颈部最大突起的棘突为第7颈椎棘突。

两侧肩胛冈连线为第3胸椎棘突。

肩胛角连线为第7胸椎棘突。

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为第4腰椎棘突或腰3~4棘突间隙。骶管体表标志则是骶裂孔和骶角(图3)。

图3常用的体表解剖标志注:颈部最大突起的棘突为第7颈椎棘突(C7);两侧肩胛冈连线为第3胸椎棘突;肩胛角连线为第7胸椎棘突(T7);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为第4腰椎棘突(L4)或腰(L3~4)棘突间隙;两侧髂后上棘连线为第2骶椎(S2);骶管体表标志则是骶裂孔和骶角。3穿刺方法3.1盲探穿刺法硬膜外穿刺可采用直入法和侧入法颈椎、胸椎上段及腰椎的棘突相互平行,多主张直入法;胸椎的中下段棘突呈叠瓦状,间隙狭窄,穿刺困难时可用侧入法。老年人棘上韧带钙化、脊柱弯曲受限制者,一般宜用侧入法。3.1.1直入法在选定棘突间隙靠近下棘突的上缘处做皮丘,然后再逐层浸润,可用15G锐针刺破皮肤和韧带,再将硬膜外穿刺针沿针孔刺入。针的位置必须在脊柱的正中矢状位线上。针尖经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等组织层次,穿透黄韧带有阻力骤然消失感,提示进入硬膜外间隙(图4)。图4硬膜外穿刺直入法解剖图注:棘突间隙L2~3、L3~4是最常用的硬膜外穿刺位置,因为其棘突间距最大,相较于胸椎或其它腰椎棘突间水平,穿刺难度较低。3.1.2侧入法侧入法是在棘突间隙旁开1.5cm处进针,穿刺针与皮肤成75°角对准棘突间孔刺入,避开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经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间隙(图5)。图5硬膜外穿刺侧入法示意图注:穿刺针避开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经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间隙图3.1.3连续硬膜外阻滞的置管方法当确定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后,将针的斜面朝向头侧或尾侧,通过硬膜外穿刺针内腔置入标有刻度的20G导管。导管应超过穿刺针头端并进入硬膜外间隙3~4cm。用无菌敷料固定好导管。放置导管可多次或连续注入药物。3.1.4药物及用量首先注入试验量的局麻药,一般用1.6%~2%利多卡因3~5ml。注药前必须回吸,确认无血及脑脊液。3.2超声定位下穿刺超声定位引导技术在微创外科麻醉、区域阻滞及血管穿刺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其也为硬膜外穿刺置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高质量的超声显像能帮助操作者迅速精准定位硬膜外腔,并引导穿刺针和导管进入硬膜外腔,完成硬膜外定位置管,可减少试穿次数,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操作步骤为先扫描髂嵴最高点并标记,再将探头向头端移动,扫描各腰椎间隙及棘突,将所测得的交汇处定位第3棘突。确定硬膜外相关结构并显示最清楚的间隙,在该间隙距中线旁开约1.0cm处作为穿刺点。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1%利多卡因局麻后以穿刺点作为探头的中心,进行旁正中纵切面扫描。超声声像图表现(由浅到深)最浅层为皮肤,筋膜呈线状强回声,相邻棘突呈“城墙样”,骨表面为弧形线状强回声,后方被声影遮盖。在两棘突顶端由于各组韧带纤维走向不同,超声声束产生各向异性,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弓间韧带为中等偏低不均匀回声声像。硬脊膜和黄韧带组织结构致密,声像图内显示为中等偏强回声带,以黄韧带为主,在硬脊膜与黄韧带之间为硬膜外腔,腔内可见中等偏低回声的硬膜外脂肪声像(图6)。图6超声定位下硬膜外穿刺L2~3棘突纵向正中位声像图注:SK为皮肤,SF为浅筋膜,SL为棘上韧带,L3?SP为第3腰椎棘突,L2?SP为第2腰椎棘突,TL为棘间韧带,LF为黄韧带,EF为硬膜外脂肪,DM为硬脊膜,SC为脊髓。操作者根据采集到的椎间隙影像,将硬膜外穿刺针穿过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间隙。当穿刺针抵达黄韧带时阻力增大,将穿刺针芯退出,接上低阻力注射器,缓慢注入含有气泡的生理盐水;当穿刺针突破黄韧带后,回抽无脑脊液和血液,气泡无压缩,生理盐水推注无阻力,即确认穿刺成功。3.3C型臂定位下穿刺C型臂透视下能清晰辨认椎体棘突并且能清晰看到穿刺针的实时位置,能提高穿刺成功率。柒并发症1穿破硬膜1.1原因1.1.1操作因素初学者由于对椎间韧带的不同层次的针刺感体会不深,难免发生穿破;穿刺时图快进针过猛,有时不免失误;穿刺针斜面过长,导管质地过硬,都增加穿破硬膜的可能性。1.1.2患者因素由于反复创伤、出血或药物的化学刺激,使硬膜外间隙因粘连变窄,穿刺针穿过黄韧带后往往也可一并穿破硬膜;脊柱畸形或病变,腹内巨大肿块或腹水,脊柱不易弯曲而造成穿刺困难;反复试探性穿刺时有可能穿破硬膜;老年人韧带钙化,穿刺时用力过大,常在穿过黄韧带后滑入蛛网膜下腔,故老年人穿破率比年轻人高2倍;小儿由于其硬膜外腔较成人更为狭窄,操作更加困难,更易穿破硬膜。1.2预防每次都要按正规操作规程施行;不要过分依赖各种硬膜外腔指示装置;操作者知识及经验对确定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更重要;熟练掌握各种入路的穿刺方法,遇困难时可随意改换进针方式以求顺利成功;熟练从容,不盲目追求速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一次试验量,避免误入蛛网膜下腔。1.3穿破后处理一旦硬膜被穿破,最好改换其他方法,如神经阻滞。穿刺点在L2以下,手术区域在下腹部、下肢或肛门会阴区者,可审慎地施行脊椎麻醉。2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硬膜外腔有丰富的血管,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并不罕见,尤其是足月妊娠者,因硬膜外腔静脉怒张,更容易误入血管。预防穿刺针或导管刺入血管的措施有:导管宜从背正中入路置入;导管前端不要过于尖锐;导管置放就位后注射局麻药前应轻轻抽吸,验证有无血液;常规通过导管先注入试验剂量局麻药;导管及盛有局麻药的注射器内如有血染,应警惕导管进入静脉的可能性。3空气栓塞行硬膜外穿刺,利用注气试验判断穿刺针是否进入硬膜外腔,是常用的鉴别手段,也为空气进入循环提供了途径。由于空气栓塞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即使较大的空气栓塞明确诊断也是很困难的。通常在发生空气栓塞时,患者表现为呼气末CO2分压和血压急剧下降、心室异位以及心音改变,如患者神志清醒可表现为喘息性呼吸困难。一旦诊断为静脉气栓,应立即置患者于头低左侧卧位,不仅可防止气栓上行入脑,还可使气栓停留在右心房被心搏击碎,避免形成气团阻塞。如为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置患者于左侧卧位,使左右冠脉开口处于最低位,以防冠脉气栓;对心脏停搏者,如胸外心脏按压2~3min无效,应立即开胸按压并做心室穿刺抽气。4穿破胸膜穿刺针偏向一侧,进针又过深,可能刺破胸膜,产生气胸或纵隔气肿,严重者须按气胸紧急处理。5导管折断5.1原因已进入硬膜外腔的导管常可被锐利的穿刺针斜面切断;导管质地不良或多次使用后易变硬变脆;出现拔管困难时,若强力拔出会拉断导管。5.2处理由于遗留在硬膜外腔的导管残端不易定位,即使采用不透X射线的材料制管,在X线平片上也难与骨质分辨,而残留导管一般不会引起并发症。最好是向患者家属说明,使家属放心,这样可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担心,同时应继续观察。如果术毕即发现断管,且导管断端在皮下,可在局麻下切口取出。6全脊麻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而未能及时发现,超过脊椎麻醉数倍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可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称为全脊麻。临床表现为全部脊神经支配的区域均无痛觉、低血压、意识丧失及呼吸停止。全脊麻的症状及体征多在注药后数分钟内出现,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发生心脏停搏。6.1预防预防穿破硬膜,强调注入全量局麻药前先注入试验剂量。6.2处理维持患者循环及呼吸功能。如患者呼吸停止、神志消失,应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加速输液,必要时静脉滴注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若能维持循环功能稳定,30min后多可清醒,自主呼吸恢复。7异常广泛阻滞注入常规剂量局麻药后,出现异常广泛的神经阻滞现象,但并非是全脊麻,阻滞范围虽广,但仍为节段性,需处理呼吸循环抑制现象。8脊神经根损伤与脊髓穿刺伤脊髓穿刺伤,因继发性水肿使其临床表现比实际损伤的程度要严重得多。治疗措施包括脱水治疗,可减轻水肿对脊髓内血管的压迫,减少神经元的损害;皮质类固醇能防止溶酶体破坏,减轻脊髓损伤后的自体溶解,应及早应用。脊髓损伤后果严重,应强调预防为主,L2以上穿刺尤应谨慎小心,穿刺过程有异感或疼痛,应退针观察,切忌注人局麻药或置管,避免扩大损伤范围。9硬膜外血肿形成血肿的直接原因是穿刺针尤其是置入导管的损伤,促使出血的因素如患者凝血机制障碍及抗凝治疗。9.1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在8h内手术清除血肿效果较好;手术延迟者常致永久残疾,故争取时机尽快手术减压是治疗的关键。9.2预防对有凝血障碍及正在使用抗凝治疗的患者,应避免应用硬膜外麻醉;对一般患者硬膜外穿刺及置管应细致轻柔,遇有出血可应用生理盐水多次轻柔冲洗,每次用量5ml,待回流液血色变淡后,改用其他麻醉方法。10感染硬膜外腔及蛛网膜下腔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10.1硬膜外腔感染病原菌以葡萄球菌最为多见,细菌侵入途径有:污染的麻醉用具或局麻药;穿刺针经过感染组织;身体其他部位的急性或亚急性感染灶,细菌经血行播散感染硬膜外腔。10.2蛛网膜下腔感染多在硬膜外阻滞后4h左右出现脑脊膜炎症状,即寒战、头痛、发热及颈项强直;脑脊液混浊,白细胞增多,涂片常难发现细菌,应根据感染细菌类型,给予抗生素治疗。仈效果判断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5~10min内,在穿刺部位的上下各2、3节段的皮肤支配区可出现感觉迟钝,20min内阻滞范围可扩大至所预期的范围。针刺皮肤测痛可得知阻滞的范围和效果。除痛觉神经被阻滞外,运动神经也被阻滞,由此可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紊乱,最常见的是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评价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常采取语言评价量表(VDS)、面部疼痛表情量表(FPS?R)、主诉疼痛分级法(VRS)、视觉模拟评分(VAS)、数字评价量表(NRS)等。以0~10分代表无疼痛到最严重的疼痛,令患者描述或划线显示其疼痛程度,定期随访观察疗效的变化,随访时间应在6个月以上。玖治疗目标与疗程1优效症状、体征消失,恢复生活及工作,无神经根受压情况。2良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感腰腿轻度酸胀不适,能从事一般工作和轻体力劳动。3差效症状、体征稍缓解,仅能从事少量轻体力劳动。4无效症状、体征无缓解,不能工作。腰椎间盘突出3~4次为1个疗程,每次间隔1周为宜,如需重复治疗,间隔1个月后实施第2个疗程。早期带状疱疹1~2次,每次间隔1周为宜。带状疱疹后遗症3~4次为1个疗程,每次间隔1周为宜,如需重复治疗,间隔1个月后实施第2个疗程。拾注意事项1详细了解病情在阻滞前向患者说明方法、目的、效果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操作有所了解,取得患者信任,消除恐惧心理。2备好急救用品,如呼吸机、心电监测仪、气管插管、吸引器及各种抢救药品。3维持患者相应操作体位,抚慰患者,消除患者紧张情绪。4完备操作器械,并检查操作器械有无缺失、损坏,术前查对药品。5操作过程全程遵循无菌原则,严格按照操作指南规范进行操作,条件允许,可在C型臂透视或B型超声引导下行操作。6术后患者应去枕平卧,6、12h后改半卧位。7如患者有恶心、呕吐,头应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8观察神志,T、P、R、BP的变化。血压要每小时测一次。4次平稳后改为每4小时一次。9麻醉作用消失后查双下肢温觉、触觉是否正常,运动功能是否恢复,如双下肢不能活动,应考虑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的可能,应及时处理。10如有头痛、头晕,应观察原因。11注意观察硬膜外腔有无感染,如有感染情况应及时处理,使用抗菌药物及细菌培养。从患者的整体、远期、安全考虑,硬膜外阻滞疗法应以局麻药为主,配以少量类固醇类药物、维生素B族为宜,防止注药种类过多、过杂。切勿忘记硬膜外腔组织结构复杂,误用一些不该用的药物会引起神经毒性、脱髓鞘、动脉炎、静脉血栓、增生性及粘连性改变。硬膜外腔注入糖皮质激素所致并发症主要是因类固醇抑制免疫状态引起感染以及类固醇制剂中含有的刺激性化学物质(整菌剂、赋形剂)可引起无菌性、炎症性并发症。END

参考文献

贺纯静,蒋宗滨,段自坤,等.硬膜外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版)[J].中华疼痛学杂志,,16(3):-.

编辑

冷夏

审核

Dcotor张

策划

梧桐医学工作室

图片

源于网络和文献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niaoguanjieshi.com/sshl/8310.html


当前时间: